时间: 2025-05-07 19:04:09 | 作者: 贝博软件下载
旱稻又叫陆稻。由水稻在无水层的旱地条件下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个生态型作物。适应在旱地栽培,也能在水田或洼地种植,主要分布在夏季雨水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山坡地,或春旱而夏秋易涝的低洼地区。我国南北水稻区都有少量栽培。陆稻的茎、叶粗壮繁茂,叶片较宽,色淡,根系发达,根毛多,根的渗透压和叶片的细胞汁浓度较高,耐早、耐热,吸水力强。产量一般低于水稻,出米率低,米质亦较次。
产量一般低于水稻,出米率低,米质亦较次。陆稻(旱稻)的原始栽培可追溯到7000年前(与沙漠水稻是不同概念),通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区、半山区的坡地、台地或温带的少雨旱地。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已将稻作分为水稻篇与旱稻篇并列记载,并详细地描述了各自的栽培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著的《礼记》和管仲编著的《管子》中也有陆稻的称谓,说明我们国家在那个时代之前就已广泛种植了;20世纪30年代,农民不仅能从自然稻谷中择优选择种子,大面积种植,而且已经能够注意到品种的异地引种和对品种的改良选育了;
某省某县农民赵静山就从某省引入旱稻并经过改良成为本地普通栽培的陆稻良种;某省某县农民丛树德从水稻的变异株中选育出了适合洼涝地栽培的旱稻新品种———紫皮旱稻并进行了广泛推广,为我国旱稻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此外,许多农家品种也多数都是由农民自行引进并改良、选育而成;
至解放初期,我国旱稻生产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而且形成了适应不一样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建国前后,我国著名水稻研究专家丁颖就根据地理条件、生态分布将我国的旱稻品种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东北品种,典型的有白大肚、公陆系列、金线系列,这些品种多属粳型,米质优良,产量潜力高而稳,抗旱性稍差;
二是华北品种,典型的有抚宁旱稻、紫皮旱稻等,这些品种也多属粳型,与东北品种比较相似;
三是南方品种,典型的有沭阳籼稻、黎川山禾、崖州粘等籼型品种,这些品种抗旱性强,适应性广,但丰产性差,米质稍差。
虽然我国旱稻生产有如此多的优势,但旱稻在我国长期以来并没有正真获得足够的重视,众多农家旱稻品种一直得不到改良,传统的旱稻生产已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遭淘汰或濒临绝迹,建国初期,农家旱稻品种在我国21个省、市还广为种植,如今已退缩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克服重重阻力,长时间坚持旱稻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工作,并因此带动了一大批科研生产单位对旱稻研究的兴趣,国家也正在给予高度的重视。随着我们国家水资源的匮乏及旱作技术的提高,旱稻的生产必将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1)旱稻即旱作稻,通常是在旱地或干湿地直播,一生旱管旱长,勿需水层,全靠自然降雨或在此基础上仅辅以少量灌溉的稻作。旱稻种植管理方式与小麦相似,耗水量仅是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旱稻可育秧移栽作水稻栽培,故更适合现代机械化作业,不仅比水稻大幅度节省工本,还节省了肥料和秧田;
(2)旱稻是优质细粮,虽然生长在旱地,但其米的外观、食味和口感与水稻并无多大差异,有些品种优于水稻,因此在消费市场上的售价比较高;
(3)筋道是旱稻大米最大的特点,随着旱稻改良品种的推广应用,香喷喷的旱稻大米将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旱稻的根系发达,须根粗而长,入地深度可达1米以下,因而能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叶的细胞液浓度较高,对水分减少的耐性较强,受旱一段时间后可迅速恢复生长。特别是不能种植水稻的缺粮山区、缺水旱地、肥力不高的坡地均可种植。旱稻比一般旱作物耐涝,可以变“涝”为“利”,获得稳产。旱稻还能与多种旱作物(粮、饲、经、果、木等)间作,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
旱稻田比水稻田灌水量大为减少,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能源,还大幅度减少了耕层土壤渗漏,因而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水稻田大量化肥、农药随耕层渗漏而对地下水和江河湖泊的污染。另外,旱稻田无需水层管理,耕层土壤处于氧化态,从根本上解除了水稻田因长期淹水而造成的嫌气条件,避免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甲烷等对大气的破坏。
目前,世界旱稻种植培养面积约1900万公顷,占栽培旱稻总面积的12.7%。其中,亚洲旱稻种植棉结1216万公顷,约占全球旱稻总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拉丁美洲占25%,主要分布在巴西、哥伦比亚和智利;非洲占11%,主要分布于西非,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也有少量分布,印度和巴西是世界上旱稻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适合种植旱稻的国土面积达5300~6700万公顷,可推广面积2000万~3000万公顷,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约1500万公顷低洼易涝地尤其适合旱稻种植。我国约400万公顷水稻面积,一半以上水源不足,三分之一面积水源枯竭,水稻种植严重依赖于地下水灌溉,长此以往严重破坏耕作层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西北地区长期缺水,华北地区旱灾频繁;由于雨量分布的季节性差异,旱灾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的发生也较为频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平均受旱面积达266.7万公顷,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种植旱稻,还能开发利用瘠薄地、荒山园林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与在同等地上种别的作物相比,同时种植旱稻还能解决农民吃米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高寒山区、边远地区经济发展。
中国缺少耕地,更缺少淡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大概占总用水量的70%,这一比例在西北等缺水地区甚至达到80%以上,农业结构型缺水矛盾突出,我国全部耕地中只有40%能保证灌溉,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就占30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农业损失超过1500亿元。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马建华曾在“2009中国-瑞士水论坛”上预测,预计到2030年,全国水资源配置的缺口主要在于农业用水,缺水量可能在77万亿立方米左右。
水稻是耗水耗能大户,且费工费时,中国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只为世界中等水准的四分之一,能源紧张,旱涝灾害频繁,水稻面积扩张已呈极限(3000万公顷)并呈退缩之势。我国每年水稻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45%以上,是耗水耗能第一大户。每公顷水稻灌溉用水量高达12000立方以上,每产1公斤稻谷需耗1~2吨水,平均是旱稻的5倍,已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工业和城市用水及其它农业用水的迅猛增长也使水稻灌溉越来越很难保证。据测算,若将北方目前已处于枯水区的130万公顷水稻改为旱稻,每年可节约用水100多亿立方,相当于新建100多座国家大中型水库年蓄水量,将大大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推广抗旱、节水型稻作是保障我国稻作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发展旱稻生产,增强稻作抗灾力,同时用旱稻替代部分水稻,节约有限水资源、能源,是我国21世纪稻作的理性选择。
生产实践表明,我国水稻面积还会继续下滑,而现人均年拥有稻谷量仅160公斤。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净增4亿,届时,即使仅维持现有人均占有稻谷的低水平不下降,则要求在稳定现有水稻面积基础上,三十年内单产增幅须达到30~40%以上,事实上,近十年来我国水稻单产的增长已趋于徘徊。今后若无重大突破性技术大范围应用于水稻生产,使单产大幅度提高,我国下世纪的稻米安全就将面临严重威胁。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优化政策体系,主动融入农业全球化发展进程。“一带一路”沿线一直是中国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许多省区利用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等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互利合作。中国西部省区立足旱作农业与中亚国家开展粮食、畜牧、棉花等领域合作,北部省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粮食、蔬菜等种植合作,中国南部省区立足热带农业,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粮食、热带经济作物等种植合作,发展形态趋势良好,势头强劲,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另外,中国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方式,积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安全卫生保障能力,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热情参加区域性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多双边涉农国际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共同编制双边农业投资合作规划,增强对最不发达国家农业投资,推进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积极利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开展农业领域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与发达国家农业合作方式,全面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全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中国将积极推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境内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内外统筹,与沿线国家在金融、税收、保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和信息互通,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共同规划实施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合作与示范、动植物疫病疫情联合防控、农产品产业一体化建设、贸易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研发促进培训综合平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等七大重点工程。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在既有的多双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兼顾各方利益,尊重各方诉求,相向而行,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迈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共同为提高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水平,推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依靠国内农业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已经变得更尖锐。在这样的形势下,保持农业的持续、健康的增长,不能再靠资源超载、环境透支来扩大农业生产;不能再靠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来提高农业产量;不能再靠直接的价格支持措施来刺激农业生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新型战略,提高统筹国内外资源市场的能力,构建安全、稳定、可持续的全球农产品(000061,股吧)供应网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由过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调整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称之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其要义是“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要求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看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看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必须加快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新战略。这要求在确立新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实施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初步的考虑是,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做到“两个并重,二元路径和三维战略”。两个并重,即粮食安全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并重;二元路径,即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三维战略,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从全球维度、国家维度和家庭维度来规划。其中,从家庭维度看,粮食安全不仅要解决吃饱问题,今后更重要的是要保障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从国家维度看,解决粮食安全要真正把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相结合;从全球维度看—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必须把中国的粮食供需问题放在全球背景下来谋划。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全球战略。由此,我们早在前几年就提出,要实施“五位一体”的全球农业战略。
所谓全球农业战略,第一,要全面布局境外农业投资,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第二,要实施新型农业国际合作,除了走出去商业性的投资布局,还要推动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战略合作与支持,促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从根本上缓解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第三,要热情参加和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农业治理,建立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新秩序;第四,要在全球推动建立农业战略贸易伙伴关系,确保稳定的进口贸易渠道;第五,要谋划建立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掌握大宗农产品定价的线)“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农业战略提供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和协作平台。由此,“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农业全球战略提供支撑,服务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总体战略。初步判断,“一带一路”建设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资源互补。即有利于实现中国与四周的国家农业资源的互补。通过实施新型国际农业合作战略,充分的发挥相关国家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有关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民增收问题,还能够扩大其农产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给,对我国进口有利。
,产能合作。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农业食品产业的产能合作。目前有人担心农产品进口过度对国内市场有较大冲击。如果通过农业食品的国际产能合作,把国内农业食品产业的价值链,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形成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农业供应链,这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农业食品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稳步的增长,也对促进国内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球价值链有利。
,市场互惠。在“一带一路”倡导的区域合作框架下,若能够逐步建成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将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稳定的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使沿线各国家能平等、安全分享各国经济发展、农产品市场增长带来的利益。
,发展共赢。“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共同受益、一起发展。例如,目前我国粮食进口大多数来源于北美南美,从周边、沿线国家进口相对较少。但是,实际上,四周的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如中南半岛的老挝、柬埔寨、缅甸,我们的调研表明,通过农业国际合作,支持三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大米出口能力至少可以新增2000万吨。而目前全球大米贸易量只有3500万吨。这有一定的概率会颠覆长期以来流行的一个观点—相对小麦等粮食而言,全球大米贸易有限。显然,全球大米贸易之所以较少,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确实是因为农业资源的约束,但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世界大米有效需求不足所致。
与东南半岛情况不同的是,我国西南地区,在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超载、环境代价高昂的情况下,目前粮食缺口仍然达2500-3000万吨。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化市场,则可考虑将我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农产品市场对接起来,建立西南地区新型粮食供给体系。西南地区则可退出超载的耕地等资源,真正的完成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南半岛则可利用西南地区的农产品市场,推动其现代农业发展。
对于我国目前面临各种严峻挑战的农业来说,“一带一路”区域市场一体化构架下的农产品市场开放,也会带来一些风险。
自然生长,健康营养,绿色种植,安全加工;米粒瘦长,晶莹剔透,触感柔和,手不留尘
富硒黑土出好粮!雁窝岛大米源自完达山脉北麓、世界罕有的三大优质黑土带之一的建三江平原富硒黑土,这里天然生态环境优越,土壤肥沃。一年一季,种出的大米集天地日月之精华,营养丰富、美味健康;大米品种优良、非转基因,品质严控,同时减少中间成本。产品出自当年新米,颗粒饱满、高营养,色泽光亮,香气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