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05 18:02:45 | 作者: 水利信息化
堂街镇地处平顶山郏县东南部,东倚紫云山,处于浅山丘陵区,成井条件差,流经郏县的北汝河还在这里“拐了个弯”,沿镇界北蜿蜒东下,因此这里的庄稼经常面临无水灌溉的困境,只能“望天收”。
转机出现在1984年,全国第一座恒压喷灌试验工程在郏县建成,地下纵横的水网将北汝河水重新“输送”回这片土地,让昔日的“望天收”变成了“高产田”。
“管网老化、设备冒火……工程运行快15年时,灌区出现了很多问题。”郏县恒压原副主任姬学志介绍。今年73岁的姬学志1997年进入郏县恒压,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他见证了郏县恒压的“生死转折”,也参与了对郏县恒压的“逆时抢救”。
“郏县恒压能持续运行的重要的条件是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姬学志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郏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还补给郏县恒压一定的办公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2003年,郏县恒压的机泵、电气及电力等设备进入严重老化阶段,几近报废,若不及时对设备做技改,灌区1万余名群众的农业生产将再次面临无水可用的窘境。
郏县水利局和郏县恒压下定决心:必须改!从2003年4月开始,郏县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数千万元,逐年对郏县恒压的泵站和田间管网进行翻新、扩建。
如今,郏县恒压灌溉辐射面积由原来的6400亩扩大到了10.02万亩,同时还肩负起了堂街镇3.5万人的日常饮水,为郏县的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先后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节水型灌区。
“自创的‘三护’模式和‘三节一体’体系是郏县恒压的‘秘密武器’。”郏县恒压副主任刘绍伟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三护”模式即管护、养护、维护,“三节一体”体系即节水、节地、节时及信息化智能灌溉系统。
对于郏县恒压的工作人员来说,“三护”模式贯穿他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入田间地头管护设备是传统,及时来更新、悉心养护设备是习惯,灌区设备出问题领导带头维护是常态。
“三护”模式打稳地基,“三节一体”体系拔地而起。“村民浇地是头等大事。”刘绍伟说,不仅要保证村民浇上地,还要让村民浇地更加节水、省钱、省力。
郏县恒压以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为目的,加强节水技术和设备的应用,灌区内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在泵站、田间蓄水池、主管道和骨干工程的主要位置安装了高清摄像头,监控画面集成在管理信息平台,工作人员管理起来更省时高效。积极推广使用微喷、滴灌、渗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设备,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
为带动村民节水的积极性,郏县恒压全面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近6年来,我们共发放节水设备(水管、微喷管、滴灌管)5万米,补贴节水资金8.2万元,整个灌区内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氛围。”刘绍伟说。
在郏县恒压人的共同努力下,灌区的节水由原来单一的半固定式喷灌发展到现在的微喷、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原先浇一亩地50m3左右,现在浇一亩地35m3左右,节水1/3,目前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7.44万亩,节水技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太方便了,管子接上,卡一刷,水就来了!”堂街镇种粮大户王辉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现在浇地不但操作便捷,且价格也合理,尤其是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群众浇地遇上问题随叫随到。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恒压灌区实现了科学用水,亩均每年增产粮食200斤,烟叶等经济作物亩均每年可实现增收1000元左右,灌区10.02万亩农田每年增收3825万元,人均增收800元,群众满意度高。”郏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对恒压灌区的“不老秘诀”做多元化的分析探索、优化升级,为推进郏县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郏县恒压灌区成为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当之无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也有普遍的示范意义。郏县恒压灌区做到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这就是其“不老的秘诀”。
从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从40年前“望天收”或大水漫灌到喷灌,是水利生产力的跃迁,再到微喷、滴灌、渗灌,水利新技术不断迭代,水资源利用率逐步的提升,带来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果。从新型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能够说是做到了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
水利资源是典型的公共资源,政府投资兴建恒压灌区,又不断投资用于日常维护和更新改造,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稳定管护队伍。为了打通用水“最后一公里”,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让群众自我管理、自主服务、用水自治,做到了用水精确计量和精确计价,杜绝了“关系水”“人情水”,这其实就是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上一篇:塞上好“丰”景 汹涌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