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水龙头” 念活“治水经”_水利信息化_贝博棋牌_贝博软件下载_betball贝博软件

水利信息化

拧紧“水龙头” 念活“治水经”

时间: 2025-03-08 02:13:06 |   作者: 水利信息化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2024年是习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十周年,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五周年。

  “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治水思路,自觉贯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机制,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日前,由农工党中央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节水论坛在泉城山东济南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在论坛上发出如是呼吁。

  本届节水论坛以“节水与黄河流域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众多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展开深入研讨,聚焦节水领域的核心问题,共话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构想,共商节水优先治理大计,共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大业。

  水是生命之源,粮食是民生之本。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占全球18%的人口。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

  面对水资源短缺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都表示,我们一定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策略,立足长远,切实加强农业节水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各项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节水大使”康绍忠在论坛上,以“中国农业节水十年”为主题,分析总结了近十年我国农业节水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农业节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促进农业节水高水平发展的建议。

  针对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康绍忠表示,要加强基础数据长期监测,建立农业节水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标准;继续落实“四水四定”,遏制水资源紧缺区灌溉面积盲目扩张,发展适水农业;统一协调各类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充分的发挥不同投资的叠加效应;强化科学技术支撑,藏水于技,发展高水效农业,推动农业节水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吴勇指出,农业节水与粮食安全密不可分,要增粮就必须节水。虽然农业节水工作成效显著,但随着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增加,农业用水总量已呈抬升趋势,水粮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逐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将是缓解水粮矛盾的主攻方向。

  “要逐步明确总体思路,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相结合,推进数字节水、智慧节水。要进一步明确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统筹用好‘三滴水’,即优先用好天然降水、高效使用地表水、减少抽取地下水。”吴勇建议。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云波指出,水资源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农业用水的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策略的最大短板,亟待通过制度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加以解决。“解决农业发展水安全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藏水于技,全力发展农业节水,全力发展高水效农业,走技术进步替代灌溉用水增加之路。”他说。

  “落实‘两手发力’思路,就是要协调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节水政策制定与监管、技术创新与应用、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以及水利基础设施与资金多元筹措等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茂山表示,在水利深化改革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他建议,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水利工程的水价形成机制。

  “大禹节水在沿黄所有省份都开展了大量节水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新实践。”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农工党中央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浩宇表示,工作中深深感受到要想进一步落实好节水优先,关键路径之一在于“向市场要技术、向市场要资金、向市场要效率”,这是包括大禹节水集团在内的所有节水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王浩宇认为,在市场模式下,资产金额来源的改变倒逼节水技术的革新和进度。通过创新投资融资模式,可以挖掘潜在收益、拓展增值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物业化的管理和管家式的运营服务,则可以让珍贵的水资源和政府的投资更加持久地发挥效益。

  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副主任胡文俊在本次论坛中主要探讨了国外节水实践中“两手发力”的概念,即政府与市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至关重要,要通过多维度政策手段推进节水管理,加强非常规水源市场化利用发展与标准完善,推动节水国际交流与合作,让节水企业加快‘走出去’。”胡文俊说。

  水之变,不仅让绿水青山添新颜,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动能。水利系统经过长期的治水实践,摸索提炼出“河流伦理”科学概念,为实现人水和谐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彭静和与会嘉宾分享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河流伦理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彭静表示,河流伦理要解决的是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平衡问题,从哲学层面上考虑的是河流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和谐共生。

  “在河流伦理视角下,我们要做到四个‘善’字。善待河流,是要尊重自然;善用河流,是要顺应自然;善治河流,是要保护自然;善享河流,是要造福人民。”彭静说。

  “水是社会与生态之间的纽带,理解水循环是水、生态安全调控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在发言中介绍了其研究成果及关键技术,包括创立了西北内陆河区“自然-社会-贸易”水循环理论方法体系与新模式、提出了西北内陆河区水安全战略构想等。他指出,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冯起分享了理论研究在新疆的推广应用与效益。“新疆对标十六字治水思路,在节水、蓄水、调水、增水、管水等方面系统治理,提升了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安全保障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冯起说。

  水利部黄河上中游局总工程师喻权刚认为,节水对于碳汇有很重要的意义,节水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农业方面,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农业农田土壤固碳量;工业方面,通过节水减碳装备和技术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的排放。

  关于碳汇交易,喻权刚给出六个方面的建议:加强水土保持碳汇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协调;规范水土保持碳汇监测核算方法;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完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收益的分配机制;加强水土保持碳汇人才教育培训;加强水土保持碳汇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