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浓江:田畴→沃野→“丰”景_贝博软件下载_贝博棋牌_贝博软件下载_betball贝博软件

贝博软件下载

看浓江:田畴→沃野→“丰”景

时间: 2024-10-02 17:46:54 |   作者: 贝博软件下载

       

  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北大荒集团,坚持发挥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以科学技术创新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地处三江腹地的浓江农场,从始至终坚持科技赋能,让我们大家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利用现代化大农业手段助力乡村振兴的?

  站在池埂上举目远眺,千里沃野,碧波如海,整齐划一的地块、宽敞的机耕道、错落有致的田坎……这是记者在浓江农场随处可见的场景,农业负责的人介绍,这也是标准化格田化改造的成果之一。

  浓江农场共有种植培养面积60.84万亩,其中水田种植培养面积60.71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水稻专业场。

  受刚开发水田、机械力量有限等因素影响,农场水稻池子面积基本在5亩~10亩左右,池子过小导致人工、机械浪费大,费时费力,工作效率极低。

  近几年,农场按照集团党委工作部署,全方面实施标准化格田改造工程,主要对低洼地和格田较小地块做改造升级,使低产田升级为高产田,小池子变为15亩~20亩的大格田,达到田成方、埂成线、旱可灌、涝能排的标准。

  标准化格田改造工作思路确定了,但怎么样才能解决种植户不想改、不会改的想法成为农场党委遇到的一个难题。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标准化格田改造的好处,农场选择第七管理区种植户孙长江家的760亩地作为标准化格田改造示范基地,通过以点代线、以线带面,引领和带动更多的种植户实施标准化格田改造,走向节本增效致富之路。

  “机械作业效率提高了,人工作业成本降低了,土地利用率提升了,完全解决了费工、费时、费水、费钱等难题,也更利于标准化作业,好处特别多。”站在示范区标准化改造后笔直的池埂上,农场第七管理区副主任高华伟细数着标准化格田改造的好处。截至目前,农场已完成标准化格田改造12万亩,预计2027年将全部完成改造任务。

  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邢春秋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细账:格田改造以后,机械作业效率能提高15%~20%,以孙长江家这块地为例,通过减少池埂增加土地面积30亩,每年可增收1.8万元,还能节省两名短工成本4.7万元。按照每亩地改造成本270元计算,两年就可以收回改地成本。

  农场将因地制宜分批次、分阶段开展格田标准化改造,形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格田示范带,引领全场格田化治理工作标准再提升,为百姓增收、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水是农业命脉,面对地下水生态红线即将触底的风险,如何在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保护水资源?

  浓江农场党委从现代化大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高度着眼,依托青龙山灌区及其田间配套工程,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洪资源“三水”联合调度灌溉,目前江水灌溉面积达45万亩,占总面积的75%。

  在谈及使用江水灌溉前后的变化,农场第九管理区种了几十年地的温学全有着直观的感受,“老话说‘江水养田’,一点也没错。灌区引来的江水富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不但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水温,还能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我家稻田用上灌区水后,亩产增加了100斤,每亩地多赚100多元。成本减少,收益提高,大家种地更有奔头!”温学全说。

  在开发利用好江水资源的同时,农场党委不断探索节水新路径。2004年,河海大学彭世彰教授团队来到农场试验在高寒地区应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可行性,开启了农场节水灌溉控制技术发展之路。

  “节水控制灌溉通过釆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不仅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还能大幅度减少水田用水量。”农场副总经理张玉军介绍,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以观察稻田土壤裂缝指标来判定土壤水分的实用型方法。

  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简单易学,经过培训讲解,种植户都能掌握。但让种植户颠覆水稻全凭水泡的传统认知,实实在在地按照控灌的“浅、湿、干”循环交替法却需要铁的事实反复认证。

  为探索适合建三江地区的水稻种植节水模式,农场通过叶龄灌溉、节水灌溉、控制灌溉等技术试验,为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近几年试验分析,采取节水控制灌溉的稻田,每亩可节水60~80立方米,节水率高达35%,增加效益80元。

  十几年来,农场通过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逐步扩大应用场景范围。截至目前,节水控制灌溉面积扩大到58万亩,占水田面积的95.4%。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今年,农场计划综合运用“三水”联合调度和节水栽培技术措施建设“三江节水模式示范区”,全力破解水稻种植与节水矛盾,并将节水灌溉技术推向全国,充分履行和彰显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粮食连年丰收的秘诀是啥?在浓江农场,人们多半会这样回答:“用最新的科技,产最多的粮食。”

  农业强国,科技先行。农场党委牢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嘱托,经过沙里淘金的甄选、另辟蹊径的创新、不舍昼夜的探索,确定了当前重点示范、应用的22项技术措施,初步形成新的科技体系。

  一项新技术要想得到广泛的推广,技术本身的特点、技术应用成本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特别大程度影响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为了让技术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农场建立了130公里科技示范带,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示范点17处,示范推广暗室叠盘、密苗插秧、侧深施肥等农业新技术,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试验成功了,如何把现有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有效地推广开来,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农场党委通过田间党小组将科技培训搬到田间地头,以土地做黑板,把作物当教材。这样的现场培训,弥补了以往农技培训互动性差、针对性不强等短板,将科学技术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截至目前,共开展培训16次,累计培训6000人次。

  “田间课堂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农场第九管理区党支部副书记闫彬看来,在熟悉的农田氛围中,既方便基层党员群众抱团学习,又能实现党的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互促共赢。

  “我们在同江市青河镇东源村和三村镇新富村分别打造了1000亩玉米高标准示范点和600亩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农场农服总站站长庞永彬介绍,通过垦地合作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理念复制推广到地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种地,农场是专业的,不服不行呀!”同江市青河镇东源村党支部书记侯宪军竖起大拇指说:“每个环节农服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过来指导,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你看现在玉米这长势,今年收成绝对错不了。”

  从自身提升到示范带动,浓江人通过开展“双百双千”行动,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巨大贡献。

  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浓江农场通过技术示范引领,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将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科技支撑转化为经济稳步的增长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和农民增收路径,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