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13 14:47:16 | 作者: 新闻动态
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郭向宁介绍,近年来,山东坚持将节约用水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战略举措,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准不断提高。体现在农业上,20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9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某区域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水量与水源处取用的毛灌水量的比值。
给小麦“打点滴”,是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村民们没想过的。西杨村种粮3305亩,2023年,部分铺上了滴灌设施。“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当时觉得比较稀罕。”村党支部书记李化庄说。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助推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力新公司)种植主管也有体会。除了滴灌,齐力新公司发展渗灌设备,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直接将水输送到作物根系,同时控制灌溉水量。新型灌溉模式将“节水增效”变得更具象,“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节水30%至40%之间。”
一份权证,让水权变明晰。宁津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综合股股长杨炳鑫介绍,宁津对水资源总量进行重新测算,在合理分配农业、工业、服务业水资源占比的前提下,预留7%的农业用水水权,剩余作为初始水权分配到镇村,每亩192立方米确权到户,配套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节水奖励等机制。
据了解,山东在全省16市改革农业用水计量水价制度,由原来按亩次计量收费改为按“方”(立方米)精准计量收费。“种了这么多年地,第一次知道节约用水还奖钱。”宁津县相衙镇大耿村水管员耿清存展示自己的电子水权证,“不过,用多了每立方米得多缴0.05元,大家都想着怎么减少浪费。”
齐河县水利局农田水利科科长王荣勇介绍,入选试点灌区后,豆腐窝灌区分三种模式推进工程建设:国企齐源规模经营3万亩,新上喷灌等高效节水设施;种粮大户规模经营4万亩,以喷灌为主,管灌为辅;农户分散经营8万亩,由第三方大禹公司投资建设高效节水设施。
为保障第三方收益,实现水价改革良性运转,改革后,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实行分类水价,粮食作物终端水价由每立方米0.17元提高到0.32元;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每立方米多出的0.15元,齐河县政府补贴0.13元。
再算“水费账”。以西杨村去年种植的秋季玉米为例,过去玉米灌溉亩均用水70立方米,水价0.17元/立方米,亩均水费11.9元;改革后,亩均用水50立方米,水费16元,每亩增加支出4.1元。节约的20立方米水,以0.15元/立方米的节水奖励计算,得奖励3元;以0.13元/立方米的补贴标准计算,得补贴6.5元。综合计算,每亩水费较改革前降低了5.4元。
最后算农民“增收账”。通过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西杨村玉米密植方式得以推广,亩均种植数由4500株提高到5500株,平均亩产由1550斤提高到1810斤,按1.3元/斤的收购价计算,每亩增加玉米销售收入338元,扣除滴灌带成本152元/亩后,实际增收186元。
宁津县创元用水服务(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元公司)的成立,正是由合作社为分散农户提供喷灌服务的实践。负责人杨永卫介绍,公司的前身是当地三家合作社成立的联合社,群众基础较为良好。依托农业水价改革对购置设施的补贴,联合社又购置了20多台卷盘式喷灌设备,并成立创元公司,进一步扩大了灌溉服务面积。
水利部试点之外,各地也纷纷根据现实情况,探索水价综合改革长效运转的方案。泰安市农田水利科科长程凯介绍,小安门水库灌区建立财政兜底保障机制,灌区连续3年灌溉用水量、灌溉次数低于50%的年份,第三方收益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核实情况后,由政府给予补贴。
《宁津县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方案》中,计划2023—2025年,整县实施试点建设。杨永卫认为,改革“由点到面”,让更多农民共享改革红利,他们对高效节水设施的接受度将快速提升,制度与观念的“双向奔赴”不会太远。
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新增高效节水面积达189万亩。为推动省下来的水“流”向效益高地,山东积极探索水权跨地区、跨行业交易,建立水权交易平台。2023年,齐河县韩刘灌区完成了全省首例农业工业跨行业水权交易。“31.47万方的农业节水量缓解了13家企业缺水发展受限的问题,交易金额将为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探索开拓更多空间。”路思虎说。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却用全国1%的水资源生产全国8%的粮食。因此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格外重要。
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郭向宁介绍,近年来,山东坚持将节约用水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的提升。体现在农业上,20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9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某区域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水量与水源处取用的毛灌水量的比值。
给小麦“打点滴”,是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村民们没想过的。西杨村种粮3305亩,2023年,部分铺上了滴灌设施。“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当时觉得比较稀罕。”村党支部书记李化庄说。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助推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力新公司)种植主管也有体会。除了滴灌,齐力新公司发展渗灌设备,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直接将水输送到作物根系,同时控制灌溉水量。新型灌溉模式将“节水增效”变得更具象,“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节水30%至40%之间。”
一份权证,让水权变明晰。宁津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综合股股长杨炳鑫介绍,宁津对水资源总量进行重新测算,在合理分配农业、工业、服务业水资源占比的前提下,预留7%的农业用水水权,剩余作为初始水权分配到镇村,每亩192立方米确权到户,配套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节水奖励等机制。
据了解,山东在全省16市改革农业用水计量水价制度,由原来按亩次计量收费改为按“方”(立方米)精准计量收费。“种了这么多年地,第一次知道节约用水还奖钱。”宁津县相衙镇大耿村水管员耿清存展示自己的电子水权证,“不过,用多了每立方米得多缴0.05元,大家都想着怎么减少浪费。”
齐河县水利局农田水利科科长王荣勇介绍,入选试点灌区后,豆腐窝灌区分三种模式推进工程建设:国企齐源规模经营3万亩,新上喷灌等高效节水设施;种粮大户规模经营4万亩,以喷灌为主,管灌为辅;农户分散经营8万亩,由第三方大禹公司投资建设高效节水设施。
为保障第三方收益,实现水价改革良性运转,改革后,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实行分类水价,粮食作物终端水价由每立方米0.17元提高到0.32元;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每立方米多出的0.15元,齐河县政府补贴0.13元。
再算“水费账”。以西杨村去年种植的秋季玉米为例,过去玉米灌溉亩均用水70立方米,水价0.17元/立方米,亩均水费11.9元;改革后,亩均用水50立方米,水费16元,每亩增加支出4.1元。节约的20立方米水,以0.15元/立方米的节水奖励计算,得奖励3元;以0.13元/立方米的补贴标准计算,得补贴6.5元。综合计算,每亩水费较改革前降低了5.4元。
最后算农民“增收账”。通过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西杨村玉米密植方式得以推广,亩均种植数由4500株提高到5500株,平均亩产由1550斤提高到1810斤,按1.3元/斤的收购价计算,每亩增加玉米出售的收益338元,扣除滴灌带成本152元/亩后,实际增收186元。
宁津县创元用水服务(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元公司)的成立,正是由合作社为分散农户提供喷灌服务的实践。负责人杨永卫介绍,公司的前身是当地三家合作社成立的联合社,群众基础较为良好。依托农业水价改革对购置设施的补贴,联合社又购置了20多台卷盘式喷灌设备,并成立创元公司,逐步扩大了灌溉服务面积。
水利部试点之外,各地也纷纷根据现实情况,探索水价综合改革长效运转的方案。泰安市农田水利科科长程凯介绍,小安门水库灌区建立财政兜底保障机制,灌区连续3年灌溉用水量、灌溉次数低于50%的年份,第三方收益不足以维持正常运作,核实情况后,由政府给予补贴。
《宁津县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方案》中,计划2023—2025年,整县实施试点建设。杨永卫认为,改革“由点到面”,让更多农民共享改革红利,他们对高效节水设施的接受度将快速提升,制度与观念的“双向奔赴”不会太远。
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新增高效节水面积达189万亩。为推动省下来的水“流”向效益高地,山东积极探索水权跨地区、跨行业交易,建立水权交易买卖平台。2023年,齐河县韩刘灌区完成了全省首例农业工业跨行业水权交易。“31.47万方的农业节水量缓解了13家企业缺水发展受限的问题,交易金额将为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探索开拓更多空间。”路思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