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2-04 02:06:00 | 作者: 新闻动态
在甘肃农垦饮马农场的农田里,先进的传感器悄然探入土壤,通过监测湿度来精确调控水分,而微型气象站则全方位追踪光照与风速的变化。农场项目部部长邹常生自信地表示:“2024年食葵每亩产量预计超过280公斤,增产15%。”这得益于他们采用的智慧灌溉系统,明显降低了每亩地的用水量,从原本的650立方米减少到仅300立方米。
灌溉用水大多数来源于疏勒河,作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流域年降水量不足7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800毫米,这让这片土地的水资源愈发珍贵。在高度缺水的环境中,如何保障灌溉用水并实现深度节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流伴随着信息流,水网连上互联网,水库接通数据库——这是数字赋能用水农业的探索。”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规划计划处副处长张发荣如此形象地描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信息模型等前沿技术,他们构建了一个“数字孪生疏勒河”,将真实河道、渠系、水库及水闸等等比例模拟仿线年被水利部评选为首批“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试点。
那么,这条数字河流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通过大模型演算,调度方案得以一直在优化。系统根据实时数据输入,在大屏幕上清晰显示水流从昌马水库涌出,关键节点的瞬时流量实时刷新。副处长徐宝山介绍,他们根据水源和用水情况,寻找最优解,实现精准调度。“我们大家可以提前安排人员巡查和检修,做到未雨绸缪。”
同时,人工提闸也变为自动控制,精度由“厘米级”迈向“毫米级”。通过手机下达指令,闸门被精准抬升,水流有序入渠。“以前也许要靠经验来估算放水量,放水多少都是凭感觉。现在,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加入,让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更科学、更高效。”科技信息处副处长任晓文说。
在巡渠护渠环节,以前巡查只能靠双腿走,效率低下。现在,渠道沿线布设的高清摄像头和无人巡查系统,可以有效的进行实时视频监控,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问题能快速发现和处理。任晓文感慨道:“过去一天往返10公里,现在依靠科学技术巡逻,能及时有效地发现漏水和堵塞。”
进一步推广的精准配水系统,使农民能够直观地了解用水情况。水渠旁的液位计每半小时便可将数据发送至后台,水管员通过手机直接获取水量信息,“以前只能估算,现如今清翘时间一目了然。”当地水管员苟延利说。
智慧水务系统的推广让每一位农民的用水更加透明,斗口处的计量设备确保了村民用上“明白水”。而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农民们不仅能以最小的水量浇灌庄稼,施肥也愈加精准。“我们的智慧灌溉正在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式。”,李军芳村民表示。
借助“疏勒河智慧水务”微信小程序,农民们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掌握用水情况并进行方便快捷的缴费,确保在每个灌溉季节都能合理的安排用水。“啥时候用水,啥时候点手机就行。”滕玉林开心地说。
在这一系列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疏勒河流域的各类数字化应用逐步铺开,从水库到农田,形成“水库+骨干渠道+数字孪生技术+高标准农田”的良性循环。
数字技术的快速的提升让我们正真看到了节水农业的未来,张发荣在访谈中强调:“数字映射与现实互动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我们会逐步的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水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能力。”尽管数字农业的前景看似美好,我们也依然要警惕潜在风险,确保技术的合理运用与普惠。
总结来看,疏勒河的数字化改造不单单是“在计算机中装进河流”,更是将一种以大数据、智能化为驱动的节水农业新模式深深植根于荒漠之中。未来,更多地方会因数字化技术而受益。对用户来说,简单AI等相关智能产品的使用,将为自媒体创业和日常农事活动提供更快捷、高效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在享受数字化的经济带来的红利之时,始终保持对技术的理性思考,寻求更为人性化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