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04 22:42:52 | 作者: 工程业绩
新華社石家庄3月1日電(記者趙鴻宇、董笑坤)近来,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黃粱夢鎮薛庄村的乡民們開始在農田中繁忙。與从前不同,本年農戶在對小麥進行田間办理。
薛庄村地處太行山丘陵地帶。與周邊平原地區的農戶每年夏日收小麥,秋季收玉米比较,這裡之前由於灌溉條件缺乏,每年隻能種植一季玉米,并且還是“望天收”,均匀畝產僅300公斤,土地在剩下時間根本處於閑置狀態。
“不僅產量低,由於路途不暢、農田有斜度,很難進行大規模機械作業,種植和收割主要是依托人工,農業勞動強度大。”薛庄村兩委班子成員薛俊科說。
可喜的變化源於我國不斷推進的高標准農田建設。河北通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設、田間路途建筑等办法,使不少次田變良田、劣地變膏壤,改进了農業生產條件。
黃粱夢鎮種糧大戶霍輝說,高標准農田建設讓零星坡地成方連片,現在從種一季變成了收兩季,悉数實現了機械化耕種,預計糧食畝總產量最少翻倍。
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鎮白沙村農業種植协作社千畝標准化示范田,春耕春管也在開展。
白沙村曾经土地貧瘠、灌溉困難,乡民種植小麥產量低,收入有時都難以覆蓋本钱。不少乡民長期以來隻種植玉米,畝產僅為周邊地區產量的六成。
在方针支持下,白沙村將原有丘陵旱地改形成配備滴灌、噴灌技術的高標准農田,並打通輸水管道、規劃田間路途。現在的白沙村,田成方、渠相通,大型機械“敞開跑”。白沙村農村作业黨支部書記趙治國說,村裡2600畝犁地原來需求500人種植,現在隻要50人,畝產和周邊平原地區差不多,實現了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
高標准農田“三分建設、七分担護”,建成后的办理同樣重要。河北部分地區依照“誰运用、誰管護,誰获益、誰負責”的原則,將管護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結合農業生產實際,跟蹤監測高標准農田工程設施運行情況, 組織開展專項維護。
3月1日,黃粱夢鎮中級農藝師安文龍(左二)在薛庄村的高標准農田上指導農民科學上肥灌溉。新華社記者 董笑坤 攝
考慮到不少乡民第一次種植冬小麥,叢台區組織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手把手進行指導,隨時為農戶答疑解惑。
“现在土壤墒情有待提高,我們正在組織農戶澆水,叮囑農戶澆水后再除草、用藥。”黃粱夢鎮中級農藝師安文龍說,本年,專業技術人員將參與指導種植全過程,為“收兩季”保駕護航。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