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04 00:45:50 | 作者: 农业信息化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农田里的春灌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根据最新统计,当前我国已有16个省份开灌,累计灌溉面积超过6400万亩,其中大中型灌区的面积超过5200万亩。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我们丰收的保障。在这个春耕时节,咱们一块儿来看看各地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如何通过更完善的硬件和更智能的软件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春灌的核心在于水的有效利用。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7300多处大中型灌区,覆盖面积达10.7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这些灌区每年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77%以上,经济作物更是超过90%。水对于农业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怎么样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则成为了各地灌区管理者们的不懈追求。如今,数字孪生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在改变这一切,让农业灌溉更加智能化。
以江西赣抚平原灌区为例,3月22日,这里顺利开闸引水,标志着春灌的正式开始。赣抚平原灌区依赖于抚河这一水源,拥有3600多座工程调度和1690公里的渠系,涵盖了120万亩农田。这样的规模是如何精准供水的呢?刘方军,一位种粮大户,分享了他的经验:“只要用手机对着二维码一扫,浇水的时间和量都一目了然,犹如有个随时待命的‘农技员’帮我解答。” 这样的智能灌溉系统让农田的水分调控变得简单、直观。
而在春灌供需的对接上,江西的做法也需要我们来关注。自动监测仪器会实时收集土壤数据,无人机则会分析作物的生长状况。更值得一提的是,遥感卫星技术可以帮助识别种植培养面积与结构,从而形成精准的“田间需水图”。正是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让供水与需求得以快速匹配,确保每一片田地都能得到及时的照料。
离开江西,来看看山西的运城尊村引黄灌区。这里构建了数字化管理系统,水通过9级27座泵站,有效供给了5个县市的596个行政村。种粮大户徐向荣说:“三月初提交用水需求后,黄河水迅速流到田头,这300多亩小麦都得到了浇灌。”泵站的远程操控则能确保水流的高效输送,诊断故障也变得高效便捷。
山东的滨州三大灌区情况更为复杂,但也同样实现了数字化转型。这里有19座平原水库,渠系遍布千里,通过精准模型的应用,实现了从水源到田间的高效配水。副主任傅建国提到:“我们的模型能够准确的通过不同的水流需求制订最优配水方案,实现了不再仅依靠经验,而是数据驱动的精准供水。”这无疑为黄河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徽的淠史杭灌区则在节水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这里的管理者引进了信息化系统,农民通过手机就能够监测不同田块的水位情况,浇水变得更省时省力,节水高达20%。王东侠副处长详解道:“我们大家可以快速判断灌区的水量情况,制定出最佳的供水计划,快速缩短了供水时间。”这样的进步显然是国家对水资源管理日益重视的体现。
随着各地灌区的不断现代化,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也在所有的领域得到了有效推广。这无疑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2014年提高了0.046,亩均用水量一下子就下降,每立方米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也实现了提升。农民朋友们自然更加乐观,对未来的丰收充满期待。
未来,随着数字科技的进一步应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咱们的农业灌溉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农业将走向更加智能、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在春天的灌溉中收获希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篇:数字技能助力春灌:用水更高效精准